close
昨天和大家分享我對《水蜜桃阿嬷》勸募爭議的一些看法
不是去討論誰對誰錯,而是另一個角度的思考與觀點
希望網友們不要陷入媒體操作的情境,能夠稍稍客觀地去看待「公益勸募」這件事情

很多人說做公益就是一種出自善念的自發性行為,能夠幫助到個案就好
無論是「捐款」或是「勸募」都需要用「投資報酬」與「成本效益」來估算
這樣才可以把每一份善心資源有效地運用,並且將每一分資源效益拓展到最大

其實企業投入公益比任何人都重視「成本效益」
donor

★捐款就像是投資一樣,需要注意「成本效益」

無論是比爾蓋茲或者示巴菲特投入大筆資源,設立慈善基金會並關注公益
或者是台灣首富郭台銘捐款千億,投入血癌研究,希望幫助更多血癌患者與家庭
在這些聰明的商業頭腦背後,對於每一分捐款都有他精細的計算
因為他們希望他們捐助的公益資源能發揮更大的公益效應

這次商周發起的《水蜜桃阿嬷》勸募活動,被很多人質疑的一點
最大致命傷,大概就是太重視「成本」,利用企業旗下資源來運作
引發大家「左手進右手出」、「自肥」的遐想

再來就是投注這些「生命教育」教材的成本,以及實質可能帶來的效益與對孩子的幫助
「生命教育」與「預防工作」並不像是「直接服務」、「直接捐贈」來得具體有效

如果今天你是一個捐款者或勸募者
其實要把持一個精神:捐款絕對要比商業投資更重視成本效益
不然你捐出去或勸募來的公益資源,都有可能在進出之間被浪費與犧牲
你就像是企業家般的精神,需要幫你的股東(捐款者)把持好每一個成本關卡
甚至要有定期「財務報表」(捐款收入與運用報告)的揭露,讓公益可以攤在陽光底下檢視

「直接服務」是一種「成效立現」的投資方式,直接而有效的運用是大家樂見的
如果你強調「預防」或「間接服務」,那你必須畫出一個願景與藍圖,讓大家可以期待
畢竟像投注「教育」的公益成果,並無法像是「救災」那樣來得容易被看到
但是你無法否定「教育」的重要與意義性,因為他是一個「長遠的投資」
甚至可能比短期救災,可以發揮更長遠、深化的效益
只是大家習慣性地希望自己所捐贈的資源可以「立竿見影」產生效益
其實捐款人應該要更開放、深入去評估你捐贈對象或計畫的可能效益與產出
不然,大家都只做「治療」,很容易忽略「預防」更能減低未來發生事故所需付出的成本

★捐款前,請停看聽

這次《水蜜桃阿嬷》勸募帶來的爭議,就在於很多人被阿嬷故事給感動
希望可以捐款幫助阿嬷,卻沒仔細去瞭解這個勸募活動是要做「預防」工作
感覺自己好像被商業周刊給欺騙了

其實捐款是一種「自由意志」的選擇與表現,並沒有人強迫你做這件事情
每一個聰明的捐款人,在捐款前要注意幾件事情:

01.捐款對象與用途
02.是否有內政部核可的勸募字號
03.是否有找第三公證人協助徵信與稽核
04.活動或方案訊息是否清楚
05.是否為合法立案的機構或公益團體
06.過往這個單位發起的勸募活動,是否曾被質疑
07.這個公益勸募,可以發揮的效益
08.最好親自撥通電話,詢問勸募單位,澄清你所有的疑慮
09.捐款帳號不可能是個人帳號,必須是社福單位的帳號
10.注意捐款後是否有收到捐款收據,以及後續財務運用是否公開透明

如果你可以停下來,仔細思考上述的這十點,那你比較不容易被欺騙
要做一個聰明捐款者,就要避免所謂的「衝動捐款」
仔細瞭解與評估,再去做決定,這才是一個「理性捐款」的表現

★捐款眼光要寬要廣,不要凡是只看個案

有時候,一個悲情的個案故事可以吸引你無法想像的社會資源幫助
把錢捐給個案,絕對是「弊多於利」,因為會帶來更多的問題
或許你可以考慮捐贈給服務個案的公益團體,將資源有效運用,幫助更多相似處境的個案

很多「有名」公益團體,可能本身就有非常多的社會資源在關注與協助
考量到資源排擠效益,你也可以嘗試幫助一些「小而新」的公益團體
或許他們關注的議題與服務對象相當有意義,但是因為缺乏知名度而造成資源缺乏
如果你願意用「投資」的眼光去檢視評估,或許你的捐款會更有效益

很多時候「創意」、「創新」、「積極」的服務方案要募款
不是很容易得到社會資源的幫助
如果你把他當作「公益投資」,審慎評估這個服務方案背後的意義與可能的效益
你會發現,其實這些有創意、積極的服務方案
會比持續性、一成不變的服務更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人

甚至「政策監督」、「預防宣導」、「教育」的服務
反而能引發結構性的巨變,帶來結構性的質變,但是他們也是不屬於被捐款人青睞的領域
甚至是「協助專業工作者(如社工)」的方案,大家似乎都不愛這種「間接投資」的方案
其實這些「間接服務」的方案,才是真正的「福利弱勢」
但是一旦能夠有資源協助,產生的效益將是更長遠、深入的

★結語

分享非常多我對公益勸募與捐款的觀察與心得
衷心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「聰明的公益投資者」
讓每一分投注在公益的資源,都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益,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..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art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